众志成城 凝心聚力
奋力夺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胜利
——栾城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汇报
尊敬的各位领导:
大家好!首先,我代表栾城区委、区政府,对各位领导莅临栾城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!下面,我就栾城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工作作一简要汇报。
栾城区辖4镇3乡173个行政村,总面积326平方公里,人口36万。早在2012年,我区在全省率先启动幸福乡村建设,并按照中央和省、市部署,持续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,2016年建设“三苏都市农业游”省级重点片区,全区每个村庄每年都向上提升一个档次,实现梯次推进、多轮提升。累计打造省级重点村130个、市级重点村17个、区级重点村45个,村庄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全面完善整体提升。先后荣获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区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先进区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区等荣誉称号,2015年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县(市、区)考核评价全省排名第一。
2018年,栾城区申报获批省级首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完成示范县,区委、区政府深感责任重大,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落实中央及省市部署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,列入全区“二三五”工作总体部署,坚持一把手真抓,相关部门合力抓,强化工作督导检查,打造了职责清晰、运行规范、有序高效的工作机制。
通过近几年持续发力,全区农村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,一是人居环境得到整体提升,全区建成国家美丽宜居示范村庄1个、省级美丽乡村21个、市级美丽乡村11个,形成了2条美丽乡村+农业园区精品旅游线路;二是农民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,全区创建全国文明村2个、省级文明村3个、市级文明村3个,市级文明乡镇2个,区级文明村173个,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纳入村规民约,成为农民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;三是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基本形成,坚持以城带乡、城乡共建,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加大,农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;四是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,政府主导,群众主体,农民群众共建共享,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农村垃圾治理、污水处理、卫生厕所、村容村貌提升治理体系。2019年受到了落实中央1号文件督导组和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督察组领导的一致好评。荣获2019年度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第一名。
一、强化政治站位,坚持高位推动
一是突出顶层设计。按照“乡村振兴、规划先行”的理念,瞄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田园城市的功能定位,把握我区乡村地域差异与特色,编制了《栾城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(2018-2022年)》《东南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专项规划》《石家庄市栾城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(2018—2020年)》等28个文件,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对全区人居环境整治做出总体谋划、编制规划,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,细化工作重点,为做好整治“绣花”功夫奠定了基础。
二是压实各级责任。成立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,区委统战部长、政府主管区长任副组长,区直各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,下设办公室,具体负责工作协调调度、组织推动。为进一步凝聚工作合力,建立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,不定期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部署和调度。区委、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组织召开会议,听取工作汇报、进行专项调度、组织现场观摩,遇到问题现场解决,有效推动工作顺利开展。
三是坚持普惠推行。工作安排上不搞齐步走,标准上不搞一刀切,推进上不搞大呼隆,将全区村庄划分为4类,采取分类指导、连片推进、梯次提升、稳扎稳打的办法,每年向上提升一个档次,由点到面、连线成片、全域推进,不使一个村庄掉队,不叫一个村庄成为盲点,做好整体推进、全域覆盖的大文章。
四是广泛宣传动员。坚持将发动群众、组织群众、服务群众贯穿人居环境整治全过程,采取广播、标语、微信、发放明白纸等多种方式,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宣传教育和引导,调动起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实行人居环境项目公示制度,保障村民知情权、参与权、决策权、监督权。建立完善村规民约,引导农民自我约束、自我管理、自我提高、自我改善人居环境。举办农民讲习所,开展十星级文明户、美丽庭院评选,培育乡村文明健康生活方式,凝聚人居环境整治“正能量”。
二、突出工作重点,确保整治成效
一是扎实开展农村厕所革命。成立改厕专班,按照“政府主导、财政扶持、群众参与、社会实施”相结合的工作机制,全面核实农村厕所改造底数和需要提升厕所底数,大力推行网格式图表管理,一村一图,一户一档,“一日一通报、一周一调度”,扎实推进农村改厕工作。邀请省市改厕专家,先后组织乡(镇)、村干部和施工人员举办大型培训活动4次,累计培训人员700多人次,做到不培训不上岗、不培训不施工。发挥村级老干部、老党员、村民代表的作用,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督,确保工程质量。目前,全区纳入调查摸排的133个村(不包括城中村和拆迁规划村),2017年及以前共改造卫生厕所32732座,2018-2020年改造无害化厕所22843座,在7个乡镇(每个乡镇1个)建成7个农村厕所粪污收集处理中心,实现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、资源化利用全覆盖,全区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.29%。同时,以政府采购方式,新购置抽粪车22辆,交付社会第三方市场化运营,并构建智慧监管平台,建立健全农村厕所后期维护、粪污抽取、资源化利用三大体系长效机制。2019年11月26日石家庄日报头版刊登了《“改厕”改出乡村新风貌——栾城区多措并举解难题促发展系列报道》。
二是创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。借助灵达发电厂坐落我区优势,投入8700万元,引入专业环卫公司,全面托管城乡生活垃圾处理,将以前的“户分类、村收集、乡镇转运、区处理”四个管理主体,优化升级为“统一收集、统一清运、集中处理”一个管理主体。为进一步提升保洁服务企业精细化和专业化管理水平,制定了《石家庄市栾城区农村环卫市场化运营监管考核工作机制》,完善了监督管理措施,提高了乡村参与日常检查考核权重。全区生活垃圾处理实现了无死角、全覆盖,垃圾收集处理率100%,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。
三是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。根据地理位置远近,对全区村庄污水处置进行分类施治。适宜并入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的,千方百计予以并入;暂不能并入的,结合农村改厕工作,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处理污水,统一定期清掏、处理,实现了全区污水有效治理。全区生活污水治理村庄120个,有效管控村庄53个。投资6600万元,新建城东污水处理厂,覆盖周边村庄17个。为进一步提高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,制定了《石家市栾城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实施办法》,聘请专业公司编制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方案,目前正稳妥推进。
四是狠抓村容村貌整治。在街道硬化方面,以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完成示范县为契机,全面推进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,三年共计硬化街巷道56.62万平方米,改造县级路23.81公里,全区173个村通村公路硬化率100%,村庄主街道硬化率100%。各乡镇均成立乡村公路管理所,各乡村道路按里程配备相应的养护工人。在村庄绿化方面,按照“一村一特色、一村一街景,见地植绿、见缝插绿”要求,大力开展村庄绿化、田间道路整治、田间林网修复和提升,全力打造“村边森林化、村内园林化、道路林荫化、庭院花果化”的乡村生态田园景色。全区林木覆盖率28.7%,村庄绿化率35%,获得国家级森林乡村称号1个,省级森林乡村称号8个。在村庄亮化方面,村庄街道、文化广场、学校、村民中心等重要场所全部安装线杆、路灯等照明设施,亮化率100%。在村庄美化方面,深入开展标语广告、私涂乱画综合整治,绘制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化墙4.6万平方米,营造了干净整洁、文明向上的生活环境。在地名标志设置方面,对全区村庄标志统一更换,新设置村标24块、街路牌2008块、巷牌7218块、门户牌48098块。在美丽庭院创建方面,教育引导广大妇女群众积极参与,已创建美丽庭院4.9万个,建设精品庭院9800个,美丽庭院覆盖率65.5%。在村庄清洁行动方面,全区列入整治计划的139个村庄基本完成整治任务,创建村庄清洁行动示范村88个,完成“五清三建一改”任务村庄51个,争取更多村庄实现提档升级。
五是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。制定了栾城区《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计划》《种养结合循环发展规划》,建立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处理设施登记卡、工作巡查台账。全区建有农业生产废弃物集中处理中心1个,备案规模养殖场21个,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%,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100%,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100%,村庄内无粪便、秸秆乱堆乱放现象。全区32个公共化粪池选址全部安排在家庭农场、农业园区及合作社周边,实现渣液资源化利用与农业园区发展相结合,支持有机农业、品牌农业发展。
六是高标准编制村庄规划。位于规划内的城区、装备制造产业园、各乡镇及三环以里的村庄72个,规划区外的村庄共101个,全部完成了村庄规划编制。今后将根据村庄建设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全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,完善村庄建设规划。
三、强化保障措施,确保工作实效
一是加大资金投入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大量资金,区委、区政府下大决心,想方设法予以财政保障,不给农民群众增加负担。积极争取省市支持,整合涉农资金集中使用,通过上级奖、财政补、社会捐、群众投,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维护投融资渠道。2018年以来,共争取各级投入资金64255万元。其中,中央改厕资金464万元,省级改厕资金100万元,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全域完成示范县奖补资金2300万元,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人居环境整治资金2200万元,市级改厕资金1667.34万元,区级配套改厕资金3159万元,区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7000万元,农村垃圾治理资金1.2亿元,村庄绿化资金1.5亿元,其他资金及社会投入、群众筹资筹劳2亿多元,形成了各类资金共同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投入机制。为了保证资金安全使用,遵循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,建立职责清晰、运行规范、有序高效的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,严格项目招投标程序,对完成项目进行严格验收、评估,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地,发挥资金使用最大效益。
二是注重长效机制建设。坚持建管并重,落实人员、制度、职责、经费,建立农村公共设施的长效管护机制,确保供水、污水、厕所、照明等设施正常运行,逐步实现村庄的自我管理。鼓励社会化资金参与农村卫生保洁、污水治理、厕所清掏等项目,切实提高农村公共管理的质量和效率。
三是严格督导考核。每年初,确定当年人居环境整治总体目标,分解落实到各部门、各乡镇,指导各乡镇把任务分解到村、到户,切实把压力层层传导到人。坚持定期举行现场观摩拉练活动,现场点评、互学互促,对关键节点和重点部门加强督导检查,推进整治工作整体突破。制定落实《石家庄市栾城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办法》,面上对乡镇考核,线上对部门考核,坚持“一月一上报、一季一调度、半年一观摩、一年一考核”的工作推进机制。对推进措施有力、目标任务完成好的乡镇和部门予以表彰;对工作不力、进展缓慢、未完成目标任务的乡镇和部门进行约谈、实施问责。
四、下步打算
回顾我区工作,有几点体会。一是区委、区政府坚强领导是根本。二是搞好顶层规划设计是关键。三是全域整治提升普惠推行是目标。四是广泛发动群众普遍参与是基础。五是持续不断精准高效投入是保障。
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,但农村建设是个长期不断提升的过程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们要按照“补短板、促升级、增后劲、惠民生”原则,坚持“大规模投入、高标准整治、有效性管护”目标,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再推上一个新台阶,实现“农业强、农民富、农村美”。
一是实施街巷硬化提升改造工程。结合我区实际,采取填平补齐、分步实施方式,在村庄街道硬化全覆盖基础上,分3年实现全区巷道硬化全覆盖。二是实施街道亮化提升工程。在现有亮化基础上,全区实现村庄照明设施新一轮更换提升,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和新能源照明。三是实施村庄绿化工程。以生态保护、绿化美化为主要目标,进一步提升绿化水平,对村庄道路、空闲地等进行高标准植绿补绿,实现生态、景观、经济共赢。四是大力开展坑塘治理工程。在八里庄、范台、后彪冢等村坑塘治理试点,效果良好基础上,经充分摸底排查,全区未治理坑塘共有169个,计划分三年时间对坑塘进行治理,清理坑塘内积存各类垃圾,对坑岸进行绿化并安装护栏,对护坡硬化或铺装绿化砖,达到景观效果。五是完善厕所改造后期管护长效机制。在市场化运行基础上,改造提升7个粪污集中处理站,升级大三格化粪池,达到无害化处理、资源化利用目标,并对厕所粪污抽取进行补贴。
以上汇报不妥之处,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。